完成一杯成功的手冲咖啡 先从哪儿入手?
很久以前我曾想过一个有趣的问题:如果要把一杯接近完美的手冲咖啡评为100分,那么整个调理过程的各个环节,像是研磨、水温、冲泡手法等,所占的分数,应该照怎样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?很遗憾,这种问题,通常只能诉诸于感觉,难以给出合乎科学,能够量化的答案。

所以接下来,就要好好研究,占去手冲咖啡80分的两项要点,研磨和水温,有哪些该注意的细节。
首先,咖啡颗粒的粗细。
使用纸滤网的手冲滤杯,理想的研磨大致是500~600微米,但必须根据三个要点作调整:
1、根据实际品尝时的感受
如果咖啡偏苦涩,舌面有“干”的感觉,通常表示磨得太细,萃取有点过头;反之,如果咖啡淡薄,或感觉有点“水水的”,那大概就是磨得太粗,萃取不足;
2、根据粉量
冲泡一两杯咖啡所适合的粗细程度,如果用在冲泡一大壶(5、6杯或更多),就可能嫌太细,因为增加杯数就要增加咖啡粉用量,粉的厚度增加,水通过的阻力也随着增加,其结果就会延长水与咖啡粉的接触时间。所以当冲泡量增加的时候,应该要略微放大研磨的尺寸;
3、根据新鲜度
太新鲜的豆子,研磨要稍微粗一点,新鲜度较差的豆子,就该磨细一点。这是因为,咖啡颗粒接触到热水时,会释出内部的气体,产生泡沫;泡沫大部分会浮在液面,形成“咖啡花”,但部份会混杂在咖啡泥床内部,增加水通过时的阻碍,因而延长了水与咖啡粉接触的时间。豆子愈新鲜,泡沫愈多,这种阻滞现象就愈明显。所以根据咖啡新鲜程度,适度调整研磨粗细,是高手常用的手法。
其次,研磨的均匀度。
理想的研磨,最好是磨出来的每颗咖啡粒子都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,使得冲泡时,均匀度能达到最佳。可是实际上,无论使用什么研磨器都作不到这一点。再高档的研磨机,磨出来的咖啡粉,都难免会含少许较粗的颗粒和过细的粉麈,其中粗颗粒还比较容易闪掉,粉尘则绝难避免。这些过粗或过细的粒子,如果量少,问题不严重,如果量多,冲泡就会出现“部分颗粒萃取尚不完全时,却已经有些粉尘萃取过度”的现象,所以使咖啡颗粒尽可能大小一致,是非常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