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:暗黑如恶魔,酷热如地狱,甘甜如恋情
暗黑如恶魔,酷热如地狱,甘甜如恋情。法国政治家塔列朗曾如此形容过咖啡。这让我想到多年前,一进入超市,总会瞧见日本进口的“异人馆”即溶咖啡。“异人”意思是外国人,因日本明治维新开放门户后,横滨首度出现洋人开设的咖啡厅。咖啡虽然是外来的,但即溶咖啡则是日本人的创意。
回顾咖啡的过去,西方人善于塑造神话,许多人事物每每披上一则则绮丽物语。话说北非衣索比亚,有一位名叫卡丁的牧羊人,某日他突然发现所养的羊群吃了地上红果实之后,立即蹦蹦跳跳,浑身带劲。
卡丁出于好奇心,求教于邻近修道院的神父,这位神父尝了几颗红果实之后,也马上生龙活虎,兴奋之余便向其他神父大力推荐。据说往后,衣索比亚的神父在做弥撒之前,必定会吃下几颗,而这些红果实,就是咖啡果。
咖啡的渗透力十分强大,从北非边区款款进入欧美世界。咖啡相继传到威尼斯、法兰西(法国)、英国,跟店面结合之后,便成为咖啡厅。17世纪,伦敦的咖啡厅竟然高达3,000家,文人流连其间,学者更在内部演讲,人气畅旺。
当时,伦敦的“洛伊兹咖啡厅”(Lloyd’s Coffee House)是海上保险业者、贸易、航运业务的情报处及交易所。这里聚集了水手、商人、跑船员、船主等,咖啡厅主人则提供他们可靠的海贸讯息。后来,洛伊兹咖啡厅更蜕变为著名的保险交易所,即劳合社(Lloyd’s of London)。
然而,英国咖啡敌不过荷兰,加上咖啡厅内部常常赌博闹事,此后开始发展红茶文化。但法国依然安在,20世纪,“花神咖啡厅”(Café de Flore)和“双叟咖啡厅”(Les Deux Magots)吸引了不少文人、哲人、画家前往,如哲学家沙特及作家卡缪。至于维也纳,也因咖啡厅内供应世界各地的报章杂志,而别具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