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咖啡是如何兴盛起来的?
在台湾,咖啡文化盛行,现磨咖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而精品咖啡、手冲咖啡更是成为了新时尚。其实,咖啡进入台湾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咖啡的历史也不是很长,为何能发展到现今的地步呢?接下来塞纳左岸咖啡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台湾的咖啡历史,看看咖啡是如何在台湾兴盛起来的?
1、1930、1940年代咖啡发展早期
这时候台湾的咖啡馆还是很少的,但是却出现了几家知名的咖啡馆,比如
波丽路、山水亭与天马茶房。
2、1950年代至1960年代,这个时期,文人是咖啡馆的消费主体。
当年创办《现代文学》的白先勇、王文兴等人常在这儿聚会;黄春明、陈映真也常出没于明星咖啡馆;已故诗人周梦蝶当年则在明星一楼骑楼卖书。
这些年代的咖啡馆显示许多公共场域的特性,也成为不少媒体记者搜集情报,或进行专访的好地点。
有人形容为就如同巴黎左岸咖啡馆酝酿出卡缪的存在主义,上述时代的台湾咖啡馆激荡出不少思想革命潮流。
3、1960年代、1970年代,欧美系咖啡馆开始在台湾出现,例如上岛咖啡、老树咖啡、蜜蜂咖啡。
老树咖啡馆里装潢采用仿路易十六风格的古典木质桌椅、木质饰品、典雅吊灯,还标榜采用虹吸式冲煮咖啡。
这些欧式咖啡馆刚兴起时,中产收入群体成为咖啡馆的常客,那时的咖啡馆也主要是约会、聚会的场所。
台湾咖啡文化发展了几十年之后,从文人咖啡馆过渡到欧美系咖啡馆。消费人群也不局限于小众精英了,普通人也开始到咖啡馆消费。
随后,星巴克开始入驻台湾,而一些便利店也开始提供现磨咖啡,这些都促进了咖啡在台湾的普及。
台湾咖啡研究室主持人林哲豪说,“1980年代起,台湾掀起一股咖啡复兴运动,首先是星巴克推广咖啡,为咖啡注入时尚感与流行感。其次,便利商店提供新鲜现磨平价咖啡。”
台湾拥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,随处可见的便利商店24小时提供现磨咖啡。
“便利商店的新鲜现磨咖啡无形中为全台咖啡产业奠定最低指标,也就是专门咖啡馆的咖啡品质一定要超过这个标准,否则没有竞争力。”林哲豪分析说。
咖啡一旦成为时尚流行,而且变得平价又好喝后,许多台湾上班族几乎每天要喝一杯咖啡。
“想煮一杯好喝的咖啡给别人喝”的一种浪漫生活的想像也开始在不少人的心里发酵,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。
一家家独特、原创、个性化的小型咖啡馆开始在大街小巷持续冒出来。
林哲豪指出,“台湾至少有3000家咖啡馆,拥有小型咖啡烘焙机,每次只能烘焙出1公斤的咖啡豆,具有小规模、多样性以及追求新鲜现磨特色。”
因此,不少台湾人养成到咖啡馆喝一杯咖啡,读一本书,消磨一整个下午时光的习惯。
相比于国内每年人均5杯的消费量,国内咖啡发展还任重而道远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国内咖啡消费潜力还是很大的,随着人们咖啡消费习惯逐步被培养起来,国内咖啡将迎来更大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