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与上海咖啡文化有哪些区别?
台北和上海分别是商业气息很浓厚的城市代表,恰巧,这两个城市的咖啡文化气氛都很浓厚,咖啡馆的分布还算集中。不过,两地的咖啡文化有很大差异,大家通过两地的咖啡馆就能看出来。

上海,各种咖啡馆的栖息地,大部分咖啡馆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的土壤。这里有一杯人民币60到80元(约新台币270到360元),但总是满座的日系咖啡馆、有隐藏在老洋房里的预约制咖啡馆、有融合传统“石库门”建筑和新潮装修的咖啡馆,也有在外国客人多且文艺气息浓郁的马路上,会让人以为在欧洲街上的风情咖啡馆。
可以说,上海的咖啡馆都透露着一种小资情调,整体而言,上海咖啡馆“不怕贵只怕没特色”,只要有特色。在上海拥有一家咖啡馆的台湾摄影师吴秉泽观察,上海客人喜欢探店、喜欢尝鲜,以去过几家咖啡馆为乐,老板相对而言比较有必须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压力。
台北的独立咖啡馆,看似没有上海那么张扬、精彩或高调,但就像这座城市,很“耐逛”,巷弄里充满惊喜,经得起细细品味。英国广播公司(BBC)曾将台北选为6个全球最棒的咖啡城市之一,其他5个是澳大利亚墨尔本、古巴哈瓦那、奥地利维也纳、美国西雅图和意大利罗马,由此可看出台北咖啡文化的精彩和普及。
大陆咖啡文化 台湾人扮演推动角色
台湾、上海两地的咖啡馆各有千秋,不过,中国大陆的咖啡馆文化,主要是由台湾人带动的。
咖啡师不只是工作 还给人尊严和自信
台湾人在中国大陆的咖啡事业版图很广。早在1997年,上岛咖啡进入中国大陆,引进了“咖啡加西餐”的经营模式。除了咖啡馆,台商还有开烘豆工厂、做生豆进口。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的“王力咖啡”除了卖设备及进口精品咖啡豆,还提供辅导开店的服务。
台湾人对大陆咖啡界的影响,除了是引进“如何冲煮一杯好咖啡”,更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传播。
上海咖啡文化最兴盛 北京相对拘谨
从1980年代算起,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余年,“喝咖啡”这种西方的玩意儿,虽然不是这段时间才引进,但要商业化、有规模的发展,的确是改革开放后的事。
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咖啡文化。上海是全中国大陆咖啡馆文化最兴盛的地方,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的外国人多、向来是商业重镇、许多重要的咖啡比赛在这里举办等。
至于被称为“帝都”的北京,喝咖啡的文化还是比较拘谨一些,仍以连锁咖啡馆为主。“月球咖啡”的咖啡师小唐说,很多上海咖啡圈的经营者彼此都有联系,北京咖啡职业人对这种“团结”和分享的氛围感到惊讶。
而在一些三、四线城市,咖啡馆文化还很薄弱,曾在安徽芜湖工作的烘豆师叶磊说,“很多人只是想找个地方打牌,所以进了咖啡店。更多人愿意喝茶,对咖啡抗拒”。
“去咖啡馆”台湾是习惯 大陆是时尚
较于中国大陆,台湾的咖啡馆发展较早,在日据时期就从日本接受西方喝咖啡的文化,而逐渐走出自己特色。
台湾在咖啡技术上的优异表现,不只影响中国大陆,还包括东南亚国家。
林东源自2005年开始前往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及香港、中国大陆等地,受邀表演咖啡冲煮及拉花,或担任咖啡比赛评审。他说,在东南亚国家人民眼中,台湾是亚州国家中,除了日本外咖啡文化最先进的地方,加上这些国家有许多华人,他们更乐意和台湾的咖啡师互动。
关于两岸咖啡文化的异同,依林东源的观察,上海与台湾的咖啡馆文化算是最接近的。整体来看,许多大陆人把“去咖啡店”看成是一种时尚,不像台湾人习惯将咖啡馆当作休憩和交流互动的场所。
从比例上来说,台湾真的懂得咖啡的消费者较多,不过,从消费能力来说,上海消费者还是略胜一筹的。郑松茂以自己的咖啡店为例,以销售杯数来看,3成是精品咖啡,7成是传统义式咖啡。
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大陆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只有5杯左右,像北上广的这样的一线城市,在消费量会有提高,但也仅仅是20杯,与世界平均水准还有很大差距。在中国,高租金给咖啡创业者带来很大压力,但是国内巨大的潜力市场还是吸引着众多咖啡馆进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