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市场格局重塑,中国品牌崛起引领全球变革
一杯咖啡背后,正在上演一场行业格局的重塑大戏。曾经主导中国市场的欧美咖啡品牌,如今正面临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劲挑战。
咖啡这个成长于中东、壮大在欧洲的产业,最终没能抵挡住来自中国竞争的冲击。近期国际咖啡连锁巨头们动作不断:星巴克传出计划出售其在华70%股权,可口可乐准备将旗下Costa整体打包。

中国品牌凭借更高的效率、更低的价格,把咖啡从精英身份符号变成日常消费品,正在改写全球咖啡产业的格局。
01 市场巨变:欧美品牌退守,中国品牌崛起
曾经主导中国咖啡市场的欧美品牌,如今正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市场定位。星巴克计划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,已有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。
可口可乐则考虑出售旗下英国最大咖啡连锁品牌Costa,并已与部分潜在买家展开初步谈判。
欧美品牌的退守与中国本土品牌的迅猛崛起形成鲜明对比。成立仅8年的瑞幸和仅3年的库迪,凭借“9.9元咖啡”迅速扩张,市占率已分别占全国35%和12%。
02 模式创新:中国打法的全面胜利
中国咖啡品牌能够实现逆袭,靠的是一场全面的模式创新。它们用更高的效率、更低的价格,把咖啡从精英身份符号变成日常消费品。
瑞幸通过直采、自建烘焙厂压缩上游成本,通过数字化运营和高密度门店分布,提高周转效率,再辅以加盟和小店模型,进一步分摊固定费用,最终把一杯咖啡的价格打到9.9元。
这种打法的直接结果是将咖啡彻底脱离“中产小资”的窄圈,进入了“打工人饮料”的广阔赛道。2016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仅6杯,到2024年,这个数字已提升至22杯。
03 规模扩张:中国咖啡市场的爆发式增长
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。2024年全国咖啡产业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,达到3133亿元,同比增长18.1%。
咖啡豆进口5年增长近3倍,咖啡机出口达174.6亿元;全国咖啡外卖超3亿杯;云南咖啡豆出口额13.6亿元。
中国市场兼具“爆发力”和“韧性”的中国市场消费力与中国供应链全球竞争力从咖啡产业中可见一斑。
04 产业链整合:全球原产地战略与技术创新
领先的中国咖啡品牌已经开始全球原产地战略布局,重构供应链竞争格局。瑞幸近期推出的“就喝原产地主节”展示了这一战略成果。
阿克苏苹果拿铁采用新疆天山雪水灌溉的地理标志产品;茉莉花香拿铁原料源自广西横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;生椰拿铁四年累计销量突破12亿杯。
这种“从种子到杯子”的全程可控模式,既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的需求,又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供应链成本。
05 出海拓展:中国咖啡走向全球
在中国市场取得胜利后,本土咖啡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。2023年,瑞幸选择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经营的首站,随后进入马来西亚,并在2025年6月于纽约开出首家美国门店。
库迪也于2023年出海,采用“加盟复制+高性价比”的组合拳,从韩国首尔起步,迅速拓展至日本、北美、东南亚和中东。截至2024年10月,库迪全球门店总数已经突破1万家,其中海外超过2000家。
除了现制咖啡,速溶赛道也在借力出海。三顿半凭借“冷萃提取+智能冻干”技术,保留口感的同时实现三秒速溶,精准切入海外户外场景需求。
06 跨界融合:咖啡+文旅的新模式
咖啡产业已经超越其基本属性,“玩”出了新内涵,成为主要消费地区的“名片”,甚至地方文旅的“现象级IP”。
于8月9日至17日昆明举办的“2025咖啡文化嘉年华”在规模与空间上实现双重突破。超百辆咖啡车沿滇池绿道铺展开来,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。
普洱、保山等地的咖啡节同样成绩斐然。去年普洱举办的中国国际咖啡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200多家咖啡企业参展,现场交易额达3800万元,订单交易额更是高达2.87亿元。
2023年,瑞幸选择新加坡作为出海首站,随后进入马来西亚、纽约。
库迪咖啡全球门店总数突破1万家,海外超过2000家,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。这种扩张速度,在咖啡行业史上都不多见。
中国品牌正在将成熟的运营模式输出至东南亚、日韩乃至欧美,试图在全球复制“中国打法”。从云南普洱的咖啡庄园到上海虹桥的咖啡港,从“9.9元咖啡”到全球原产地战略,中国咖啡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。